[百姓故事] 一个落在泸沽湖畔的“世外桃源”
——四川省盐源县长柏乡黑地村
百姓生活网四川讯(特约记者 李绍铖) “吃在长柏,游在泸沽湖”,是当地人爱说的一句话。长柏腊肉、土鸡品质上乘,细鳞鱼更是肉质细腻鲜美,深受食客的喜爱,所以有“吃在长柏”一说,被称为到泸沽湖的“第一接待站”。
沿S307道到泸沽湖旅游,必经过长柏乡,到了长柏乡政府,只需再要半个小时车程就到泸沽湖了。
长柏乡地势东西北三面较高,属温热带气候,乡境内有永宁河、拉萨河两条河流,永宁河从南至北贯穿全境。全乡辖8个村,94个村民小组,出产核桃、大蒜、胡豆、花椒,最有名的是红皮大蒜,个头大,香味浓,是长柏乡的特产。长柏产的花椒叫“小籽椒”,蒂上长有两个“小耳朵”,据说麻香味比大红袍还好,目前形成产业的有核桃、花椒。
黑地村,坐落在长柏乡政府东北几公里不处。黑地村曾经是一个封闭的山村,2016年才修好通村硬化路;在没有修永宁桥电站没有桥以前,交通堵塞,当地村民卖猪要“几个人抬着过河”;河有二十多米宽,雨季河水汹涌无法通过。
黑地村是个多民族聚居村,辖13个村民小组,1300多人,汉族有曾、尹、杨、须、邓、廖、田等姓氏,人口占了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三,据说这些汉族都是是为躲避战乱逃到里面定居的,至今已历十余代。黑地村的汉族一度被称为“山汉人”,“山汉人”者,有“老土”的意思,被人看不起,意指与世隔绝,长期居住在深山,生活习俗停留在过去,对新鲜事物一无所知,没有跟着社会一道进步的人,好似桃花源“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”的古先民。
黑地村的汉族妇女,尽管已经不穿过去的衣裳,但箱子里都存有一套当年当新嫁娘时穿的“花衣裳”。这样的服装以现在的审美看,“土得掉渣”,却也别开生面,“亮瞎眼”,当今社会还能看到距今一百多年的晚清服饰文化,不能不说三生有幸弥足珍贵。
黑地村有一汉族大姓,聚族而居的村落叫“黑龙塘田家屋基”,也叫“田家坪”,地图上标注为“田家匾”。为什么叫“黑地村”?传说是过去滇军跑到四川这边来打仗时,从卧落河过,走到黑地村,正好天黑了,所以叫“黑地村”。为什么叫“黑龙塘”?传说这里有两个水塘,一个塘水清,一个塘水浑,分别住着一条黄龙一条黑龙,两条龙为争地盘打架,黄龙输了离开了,黑龙赢了留下来,所以叫“黑龙塘”……
田兴珍,当地一位土生土长的老太太,现在已经76岁高龄四代同堂了;田应鹏,是黑地村的村民委主任,40岁。据这两位田氏后人称,他们这一脉姓李,是唐李世民的后裔,李家跟田家(李世民的大臣)开亲,因为女皇武则天杀李家人,这一脉李姓改姓田。另一种说法,是李姓从贵州的遵义府辗转迁徙到江西再进入四川,老祖公用“箩筐”挑着老祖婆走进长柏来。来到长柏,见这里土地出种,“瓜瓜头带猪儿,蒿枝棍做房梁”,于是欣然落下脚。可是当地也不太平,贼人很多,老祖公被贼人打死后,老祖婆就带着两个儿子改嫁当地的田家,于是就归姓了田。田氏繁衍开来,历仁、洪、太、宗、庆、兴、应、锦、卫、梦十代,到现在黑地村已经有400多田氏家族的人。
田姓来自于江西,除了家谱,另一个证据就是田氏家族会烧碗。田兴珍老人说,她的爷爷就会烧碗,使用的碗就是自己挖“凼凼”烧制的。烧制的“土巴碗”有手指厚,结实耐用,原来哪家办酒宴,都来背去用。
因为我们的到来,田兴珍老人穿出了过去的“花衣裳”、“花鞋子”给我们看。田兴珍老人如数家珍地介绍她们以前穿过的服装:小姑娘的时候,戴“大尾巴帽儿”,帽冠上绣花,顶上绣花,脸颊两边有盖住耳朵的耳冠,也绣花,帽子后面有两根飘带,也绣上花。当姑娘(指成年后没出嫁的女儿)时,穿二蓝布右抄襟的长衫服,也有穿粉红长衫的,缝五颗布纽扣,外套青布褂子,头盘白布帕子,胸前戴白布围腰,腰缠白布腰带,裤子是大灯笼裤子,红布裹脚,脚穿红布花鞋。当新姑娘(刚结婚的女子)时,戴青布帕子,戴青布围腰,缠白布花带。不论结没结婚,衣服的袖口、褂子的颈、肩、襟部都绣花,腰带、鞋面都要绣花,裤子在膝盖以下绣花,青年妇女服饰上的绣花锈得多,色彩浓艳,七十岁以后,衣裤上的绣花就减少,就素净淡雅了。
田兴珍老人介绍:绣花有“掐花”、“挑花”、“漏花”、“扎花”几种手法。“画好母子再绣的叫‘扎花’,花朵是凸起来的;数纱后反面不留花的叫‘挑花’;绣大朵花用‘扎花’……绣的花纹,有“海椒花”、“瓜瓜花”、“豌豆花”;有“梨儿花”、“石榴花”、“核桃结籽花”;有“指甲花”、“喇叭花”;还有“飞蛾花”、“螃蟹花”。以前的绣花鞋是“尖尖鞋”,脚尖部分翘回来,鞋面绣满花。田兴珍老人兴致勃勃地说:“我给妈妈做的尖尖鞋,好看得很”,“要脚小,针线好,才翘得好看”,“剪好样样儿,眼睛好,两天就做好一双”,“尖尖鞋的样样儿,现在都放起在”。
田兴珍老人说,“以前的男娃娃,头戴瓜皮帽子,也绣花;衣服穿长衫套短的青布褂,叫‘滚身子’衣服;裤子叫‘错裆裤’;鞋子是‘尖口子布鞋’。以前的大男人穿‘剪刀口’布鞋、大脚裤,裤腰上围一截白布,腰带上掉一个皮革做的三角形的口袋,装火镰、火石、火草、烟、短烟杆,没结婚时穿对襟衣裳,当新郎官穿长衫子,戴冬帽。年长后,头上包青布头帕,长衫外面罩深色偏襟马褂,手里的短烟杆换成长烟杆。”
“那时,布匹很稀奇,有钱的才穿得起布衣裳。”说亲时,“婆婆家会想尽办法到山外买回五色布、五色线回来做订婚礼物”,“姑娘拿上五色布、五色线,给男方做一根花裤腰带,给自己做一身花衣裳”。
田兴珍老人说他们:“祖祖辈辈都这样穿”。问老人在什么年代才改变不穿?老人说:“是在吃‘伙食堂’(食堂化时代)喊改的”,“长的改成短的,公路修通以后(上个世纪八、九十年代),逐渐就不穿了”,“穿起出去,会被人看稀奇”,“只有在当新姑娘的时候才穿几天”。
田应鹏的表嫂叫赵兴昭,也穿上“花衣裳”“花鞋子”给我们看。赵兴昭从云南那边嫁过来,已经有两个娃娃,一个20岁,一个18岁。赵兴昭告诉我们,她这身衣服,就是她自己缝的,衣服上的花也是自己锈的,只有裁剪是她的妈妈裁剪的。赵兴昭说:“穿起热得很,穿起做事情笨”,“都是嫁过来才穿这身衣裳,穿两三天就压在箱子里了,生虫,一年要拿出来晒两三次”,“鞋子还在穿,鞋子穿起舒服,年年都要做四五双,老人娃娃都在穿”。我们问“出门还穿不穿花鞋”,赵兴昭笑起来:“出门不穿,看起,你们笑死!”
据他们说,他们的衣裳不稀奇,长柏乡的央脚村、长柏村、中梁子村、故枝村,还有泸沽湖镇的一些村落,都曾经有过这样的“花衣裳”。
推荐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