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百姓故事] 孝老爱亲榜样陈基友:丈母娘逢人就说他“这个儿子好”
百姓生活网四川讯(李绍铖/文图) 陈基友,原名陈朝发,男,汉族,现年72岁,放羊老汉,现住双河乡五洞桥村6组。陈基友不识文化,没有什么见识学问,家境不富裕,子女也没有过人之处。农村中如果这三点做得不好,往往被人看不起,但陈基友却是个例外。陈基友孝老爱亲做得好,很多家庭拿他作为榜样, 教育小下的学他。
陈基友和他的家
陈基友孝老爱亲做得好,和养父养母待他有关。
陈基友一岁半时父亲过世,三岁时不慎烧伤右手,十岁时母亲过世,陈基友这个名字,就是养父陈友权给他取的。养父养母养育他长大,给他成家立业,待他比亲生儿子还亲。
陈基友称养父为“幺爸”,养母为“幺婶”,他都六七十岁了,他的幺婶还稀奇他得很,一回去就吆喝陈基友的弟弟们去买酒打鱼,给他张落弄一桌好饭。幺婶对陈基友的弟妹们说:“那些年,大哥把你们背很了,要记得感恩,都是大哥把你们背大的。”
养父养母对他的恩情说不完。
陈基友出麻疹那年,嘴巴馋,吃了没成熟的梨子,拉了几个月的肚子,幺爸、幺婶背着他走山路,到树河医院治疗了二十多天,花了一百多块钱治好。陈基友说,一百多块在当时不是笔小数目,幺爸、幺婶花了也就花了。可恨自己还是不争气,回来还没恢复好就又嘴馋,吃了点肉又开始拉,弄得比上次还严重。养父找了好多草草药回来,用一口大铁锅给他熬上,加上新鲜的羊粪搅,用三床羊毛披毡围住铁锅,顶上再加一床棉被覆盖,撤了大火,换成小火,铁锅里架上木棒,让陈基友脱光衣服进去熏蒸。陈基友坐在里面不吃不喝昏昏沉沉睡了一个对时,出来,渐渐脱了一层皮,好了。为治他,养父在旁边守了一个白天和一个晚上,时刻关注陈基友熏蒸的情况,既不能让火熄灭,也不敢让火燃旺。陈基友说:“养父养母比亲生父母重要”,“亲生父母只是生了我,是养父养母把我养大。”
陈基友关羊圈栅门
陈基友在他家门前赶羊
如果说是养父养母养育他长大,那么丈母娘张林珍则给了他一个完整的家,温暖的家。
原来陈基友在树河生活,长大到双河当了上门女婿后,丈母娘同样稀奇他,也把他当儿子待。陈基友非常幸福,以前没有得到的父爱母爱,现在都加倍得到了,他也把丈母娘当成继亲生母亲和养母之后的又一个亲娘。母亲死得早,他的这种情感自然、真切而又持久,一直伴随他的终身。
丈母娘张林珍在前年过世了。
张林珍生前逢人便会竖起大拇指说:“陈基友是我的好儿子,待我比亲娘还好。”
陈基友成家后,沉浸在生活的甜蜜中,再苦再累的劳动都有使不完的劲,巴心巴肝地兴家,像孝敬亲娘一样孝敬丈母娘,无论天晴还是下雨,不管白天还是黑夜,只要丈母娘生病,他都会想尽办法送丈母娘去医院看病。张林珍病了不肯上医院,总爱说去医院看病“看了白看”。患胆结石痛得受不了,陈基友不由分说抱住上摩托车就走,儿子在前面开车,陈基友在后面抱着丈母娘。到了医院检查时,丈母娘却不痛了。丈母娘说:“我说嘛我说嘛”,说她正确。医生解释:可能是坐摩托车把结石抖下来了。陈基友耐心地说:“妈,有病有痛还是要上医院,病了耽搁不得。要相信医生。”
陈基友把脚崴伤了筋骨,恰逢丈母娘病重,家里马车和摩托车都不在,陈基友不管自己痛背上丈母娘就走,到医院打了针捡了药又背着回来。丈母娘身体瘦弱,平时这根本不是一回事,但这次脚被崴伤了就吃力,痛得汗水一颗一颗滚落,幸好遇到熟人的马车顺利,搭了他们一截。
陈基友崴伤了脚的膝盖后来病变水肿,隔一天抽一次水,抽了三个月都不见好。上县城来寻医问药,在菜市街遇到和尚用气功和针灸给他治疗,刺破他皮肤,让血水滴出,给他一颗药服下,减轻了病痛。这只腿好后缩了一截,现在天阴天晴变化还在痛。陈基友说:“自己的老人,啷个都该,不弄去就不是儿女了。”
陈基友在放羊
陈基友放羊归去
丈母娘生病期间,他为丈母娘喂水喂饭,擦背抹脸,端大小便,尽心伺候不要家人插手。
丈母娘没吃素前,红白喜事,陈基友总会搀扶着丈母娘去坐席,总会先给拈菜,挑软和的菜。丈母娘信佛后,断绝一切荤腥,有点疯癫,有点偏执,连大米和清油都不爱吃。给她米饭,她说有人同她“争”,意思是吃了也白吃,努力劝说一阵,又怕弄得不干净,非要看着陈基友弄的她才相信才肯吃。给她买新衣服,也说别人同她“争”,意思是穿上别人抢去了白穿,陈基友哭笑不得,只得由着点。丈母娘吃的穿的不讲究,只喜欢吃水果,陈基友便想方设法去买,再贵的也买。老人90岁了,走路吃力,太阳好的时候,陈基友会把老人背到门前的草垛旁放下晒太阳看风景。老人两耳失听,听不见别人说什么,路人说话又看她一眼的时候,她总以为是在跟她说她的女婿,总会说:“陈基友这个儿子好啊,待我比亲娘还好!”
老人长期吃豆豆洋芋,单独开伙,生活好伺候又不好伺候。过世的前几天,特别给陈基友煮了一大缸米饭等着他。陈基友回来,老人慢悠悠地说:“饭就不消弄了,就是没得菜!”陈基友没有想得多,说:“不怕得,菜我来弄。”弄好后,老人却不吃,看着陈基友吃,笑眯眯地问:“饭香不?我弄得好不好吃?”陈基友连说:“好吃!好吃!”事后陈基友心头各种滋味都有,最后都变成一股暖流。
陈基友的妻子叫李发碧,为人憨厚老实,就是身体不好妇科病严重,病病歪歪,全靠陈基友拿大头撑起一个家,耕地、除草、施肥、打农药、收庄稼几乎都是他在干,忙累一天,得不到安慰,有时免不了和妻子吵吵嘴,但吵过之后又后悔,觉得实在不该。憋屈的时候,就扛起锄头去地里使劲干一番发泄,累得满头大汗。李发碧还有一个又聋又哑的姐姐叫李发秀,没有劳动力,嫁的丈夫能力也不强,家里缺吃少喝,房子烂来不像个样,陈基友每年都要帮补他们半年粮食,直到侄儿长到十六七岁,直到自己子女也一大堆才松手。这些年来,自己年纪大了,子女也大了,陈基友还是伸出援手去照管,帮着安排计划生产,教侄儿种苹果,帮着给包谷锄草。
陈基友对外人也是这么厚道。
遇到老弱病残,不管多少,陈基友总要递上一点。他对家人说:“钱是人挣的,自己少用一点,又挣就是了。”邻居童兴贵上柏林山砍柴,被木蛇咬了被迫截肢,陈基友就给他砍柴挑水;同村黎在发人老了没力气砍柴烧,家里困难,陈基友就砍柴送给他家烧,还帮着给劈出来;村里还有几家也是这样。年轻,砍柴劈柴挑水也就是个力气活,能够帮的都帮。帮邻居砍树,右手被砸成骨折,邻居担心他会要上一笔,没想到陈基友自己去医院包扎,并没有来找他来说什么。过意不去的邻居拎上鸡、鸡蛋和一些滋补品去看他,并拿出1000元钱给他,被他谢绝了。邻居留下东西跑了。
父母是儿女最好的榜样。
家风所传,陈基友的儿子、媳妇、女儿、女婿对他都孝顺。他们的日子虽然过得不富裕,但一家人和和乐乐,也还是让好些人羡慕。政策好,农民也得国家补助,看到有的年轻人不管老人,陈基友说给年轻人听:“国家都扶持(老年人),你们不扶持(老人),没意思嘛!国家都要给老人发钱,你们哪个拿过钱给老人使?”对那些跟老人吵嘴怄气的小下一代,他忍不住批评说:“爹妈把你们养大就不得了啦?没有爹娘哪会有你们今天?!”说的有不愿意听的,但大多数人还是能够接受,对老人抠门的,跟老人吵嘴的都改了很多。
推荐阅读:
新时代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曹军:用“旅游+”撬动乡村发展,带动乡村振兴